2025年7月17日,由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及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召开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试点启动仪式暨项目座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顺利举行。该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0家单位承担。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艳燕教授与四川省教育厅信息化处处长周斌、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主任李莹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并进行座谈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启动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举行,由四川省教育信息化与大数据中心李昌玉副主任主持。李莹主任首先致辞,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及其团队表达了衷心感谢和诚挚欢迎,强调此次项目对提高四川省学习环境智能化、促进素质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随后,现场举行了项目试点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四川省正式列为“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试点区域。
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现场
项目组核心成员胡婉青博士围绕项目的目标定位、核心成果与实践服务三大核心维度系统介绍了项目整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拟开展的示范应用项目试点工作方案进行了说明。项目将致力于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评测体系,推动国产化技术底座落地,探索云边端协同架构下的教学场景创新,并开展智能教育应用示范,助力个性化教学与跨学科融合实践,为四川省试点区域提供可推广的应用范式。
项目首席科学家李艳燕教授围绕“建构以人为本的 AI 赋能教育新范式”作主题报告,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前沿视角,剖析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她特别针对四川省发展实际提出建议,强调需以数据融通为基础构建智能教育生态,推动技术精准适配教学核心场景,通过区域协作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倡导培育兼具创新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未来人才。
李艳燕教授作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主题报告
石室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杜妮香专题汇报学校数字化实践,系统梳理了学校十年数字化转型历程,重点展示覆盖教学、管理、评价的“教学管评研”一体化服务体系,包括基于人脸识别的校园治理系统、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平台及智能评课指导机制。
启动仪式后,“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座谈会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开展。座谈会由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心副主任倪宏主持。
“学习环境智联计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座谈会
倪宏副主任全面介绍了成都市教育数字化建设成果与创新实践。双流区教育局科技与信息化科科长王斌系统阐释双流区以区域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教育变革的路径与成效。双流中学党委书记黄超重点汇报双流中学“研评管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成效与优化计划。德阳市、绵阳市教育部门代表分别分享了区域数字化建设的特色举措与挑战。
李艳燕教授高度肯定四川省各层级教育主体的创新探索,并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就数据融通、技术适配、场景深化等关键问题提供指导。强调区域层面需打破数据壁垒构建统一共享生态,为教育决策提供坚实基础;技术研发应精准对接一线教学需求,确保智能工具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应聚焦课堂教学与评价核心场景,打造可推广的智慧学习环境范式;同时警惕数字鸿沟扩大风险,强化对薄弱地区的定向支持。李昌玉副主任总结强调,此次与项目团队建立合作将为四川省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后续将依托项目技术优势全面支撑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实施,深化跨区域协作网络建设,加速构建智慧教育创新生态。
项目应用示范负责人王君秀、博士马昊天代表项目组参会。四川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基教处,四川省部分市(州)、区(县)电教系统负责同志,部分学校负责同志参与了启动仪式和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