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至16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武汉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主题为“教育发展与变革:智能时代”,旨在回应联合国关于全球教育变革有关倡议,共同推进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主持开幕式。
丁薛祥出席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怀进鹏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作主旨演讲
大会成果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于吉红、副校长陈兴出席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5月16日,在大会闭幕式成果发布环节,于吉红介绍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的进展情况,发布了《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和《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联盟标准。
《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擘画全球数字教育标准蓝图
此次发布的《关于构建国际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框架的倡议》意义重大。该倡议呼吁联盟成员单位携手共进,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数字教育标准体系,指导数字技术在各成员单位的规范应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技术的协同创新,助力全球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这一框架将为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后续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数字技术在各成员单位中的规范应用提供清晰指引,有力助推全球教育的公平与高质量发展。联盟同时鼓励各成员单位参照此标准体系框架,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需求的标准化实践路径。
《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 引领教育专用大模型规范发展
作为世界数字教育联盟发布的首项标准,《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教育大模型领域确立了关键的设计原则。该参考框架为教育大模型的设计、开发、部署及其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该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个自底向上、逐层支撑的五层结构:基础层、数据层、模型层、接口层和应用层。每一层均为其上一层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共同构成了教育大模型开发与应用的完整闭环逻辑。值得强调的是,框架将安全、伦理、隐私与治理要求视为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要求在每一层级的建设和应用中都予以充分考量,确保教育大模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健康、安全和负责任发展。
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理事会 第一次会议和2025全体大会
5月14日上午,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和2025全体大会于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期间在武汉成功举行,标志着联盟治理机制正式建立,联盟迈入常态化、规范化运行新阶段。
联盟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军主持,16家理事会成员单位代表参会。会议介绍了首届理事会成员单位,明确由北京师范大学担任首任理事长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建联合秘书处,审议通过了《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章程(审议稿)》及《2024年工作总结与未来工作规划》。
随后召开了联盟2025全体大会,82家成员单位代表参会。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主持大会并主持审定联盟章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杨军主持审定联盟工作总结及规划,世界数字教育联盟标委会筹备组召集人、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副主任杜婧主持审定联盟标准化活动事项。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监、校长李行伟,信息与通信技术扫盲教育组织主席埃马纽埃尔·克鲁·恩格桑(Emmanuel Krou N’Guessan),阿拉伯国家联盟教育、文化和科学组织ICT部门主任穆罕默德·杰尼(Mohamed Jemni)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展涛作为联盟成员代表发言,高度评价联盟在促进数字教育全球合作与经验分享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示愿积极参与联盟建设,并就联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联盟理事长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作总结发言,希望联盟成员携手前行,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
世界数字教育联盟于2024年1月正式成立,得到国际各方的热烈响应。成立以来,联盟不断完善组织架构,拓展成员网络,截至2025年5月,已吸引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115家成员单位,涵盖国际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联盟支持成员开展多领域交流,促进数字教育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知识共享。
未来,联盟将继续助力成员发展数字教育,搭建数字教育国际对话平台,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支持办好数字教育国际期刊,完善联盟组织建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为全球数字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服务建设更加公平、包容和高质量的全球数字教育命运共同体。
AI将重塑全球教育图景
——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平行会议观察
《中国教育报》2025年5月17日第03版
遇事不决问AI,作业不会找AI。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似乎已成为智能时代学习者的“最强大脑”和“万能助手”。
5月15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平行会议上,多国部长级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直面人工智能给全球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人工智能重塑全球教育变革图景、智能时代的能力需求、打造全球教育变革共同政策愿景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人工智能驱动全球教育变革
“我上大学的时候,根本没有人谈人工智能,但今天它已是全球趋势。”瓦努阿图教育部长第一政治顾问霍华德·阿鲁感叹,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让教育公平成为可能。在柬埔寨副首相兼教育、青年和体育部部长韩春那洛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可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柬埔寨已经在试点学校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并为教师提供相应培训。”韩春那洛说。
人工智能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通过全面采集数据、分析学情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指导,可以助力师生减负增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周佳峰表示。
人工智能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副校长赵华介绍,英国有92%的大学生使用人工智能,88%的大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助学生进行文献总结、实验设计等。马来西亚亚太科技大学校长何振光也从2024年开始探索在学校部分学院试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重构师生核心能力框架
不久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快速技术变革等趋势正颠覆各行各业和就业市场,近40%的核心工作技能将会改变。
人工智能风起云涌,教师和学生能力框架被重构。
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包括协作沟通、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复杂问题解决计算思维、跨界融合、绿色技能等能力,以更好适应可持续发展与智能时代新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主持人、人工智能与教育规划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黄荣怀认为,智能时代的学习者除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还应掌握主动和终身学习、灵活就业的适应性等能力。“教育的智能化、数字化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将人工智能整合到教育系统中。”黄荣怀说。
智能时代,技能教育和培训也十分重要。斯里兰卡教育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委员会总干事库拉普表示,斯里兰卡正在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就业技能。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规范和国际合作
“如果总是依赖AI,不动脑思考,还怎么学习?”会议上,多国学者对智能时代技术普及和应用可能引发的学习能力退化表示担忧。
法国海外科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多米尼克·巴尔若认为,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超出想象,各国亟须加强合作,规范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格鲁吉亚教育、科学和青年部副部长巴雅·克维恰尼认为,尤其要关注人工智能应用可能带来的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方面的风险。
202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师和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50多个国家纷纷响应。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多边外交司司长拉比·哈达德呼吁,以中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教育”的佼佼者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互联共通、共享优质资源,助力实现包容、公平、优质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公众号、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公众号、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