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宣讲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3-28 16:12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宣讲会于2025年3月16日成功举办,活动面向国内外高校学生、中小学教师及企业人员,详细介绍了赛事流程、赛事特色和评审标准,并邀请大赛专家和往届获奖者分享经验,为参赛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启发。



赛事介绍

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设计与学习实验室主任、大赛指导委员会副主席郐红艳详细解读了各赛道的赛事流程和评审标准,强调创新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她指出,大赛自2018年创办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设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全纳教育等前沿议题。本届赛事新增“人工智能与工程”主题,鼓励理工科师生参与,以推动跨学科融合和创新。


扫描二维码,获取赛事指南,

了解赛事流程、培训、学习资源等更多信息。

 

专家视角


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大赛首席专家施建国深度解析了“设计思维”在教育创新中的应用。他围绕需求理解、问题定义、思维发散、原型设计、模型迭代与成果发布六大核心环节,通过“红外线热效应”“近视眼与大数据”“AI互动科创文化”等案例,生动阐释了设计思维如何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新课标落地。他鼓励参赛者结合本届大赛的六大主题,探索创新设计如何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实践。

 

高教赛道案例分析


第二届大赛中国区冠军、北京一童视界教育科技公司CEO张子硕,分享了自己从参赛者成长为创业者的经历。他以“小视界——颠覆传统阅读模式的交互科普智慧书籍”为例,讲述如何从真实需求出发,运用设计思维解决儿童教育痛点。他建议参赛者“以问题为导向,用技术讲故事”,并强调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是关键。

第七届大赛高教赛道银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孙晨栋,以“全纳舞蹈学习空间”项目为例,展示如何在48小时内运用Figma完成线上协作与交互设计。团队为听障者设计了振动贴片,通过硅胶材质与线性马达传递音乐节拍,打破舞蹈学习的感知隔阂。他强调,跨学科协作与工具创新是制胜关键,并呼吁参赛者关注边缘群体,用技术弥合教育鸿沟。

第七届大赛高教赛道银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Samaneh Lahuti,分享了自己在赛事中的心得。她认为,选题应紧扣现实教育挑战,关注技术赋能与未来学习趋势,同时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她强调,团队领导力至关重要,组建跨学科团队、合理分工、积极沟通是成功的关键。她还指出,设计思维作为“以人为本”的方法论,能有效助力用户需求分析、头脑风暴及解决方案迭代等。

第七届大赛中东欧(克罗地亚)分赛区冠军、高教赛道铜奖获得者,萨格勒布应用科技大学的本科生Martina Kolar及其团队成员,分享了她们设计的历史教育游戏“Time Traverse”。该项目借助元宇宙平台,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历史事件,理解其深远影响。Martina特别提到,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是她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第七届大赛马尔代夫分赛区冠军、高教赛道最佳设计奖获得者,Villa大学的本科生Mariyam Shaistha Saleem,介绍了她所在团队研发的“MindSparkle”平台。该项目利用AI技术和视频翻译工具,为不同语言的乡村地区学生提供可获取的优质教育资源。她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对于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
 

中小学赛道案例分析
 

第七届大赛中小学赛道一等奖获得者、东莞塘厦第二初级中学教师宋阳,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案例。他以“校园心理安抚助手”为例,分享了如何依托EDIPT设计思维模型,引导学生利用APP Inventor开发工具和本地大模型,打造能回应学生情绪需求的AI应用。他表示,该项目已形成可推广的教学策略,并开发了配套教材与在线课程。

第七届大赛中小学赛道一等奖获得者,印度尼西亚BINUS SCHOOL Bekasi的物理教师Syakti Perdana Sriyansyah,介绍了他和团队如何结合地方文化与现代科技,为乡村学校设计创新教育解决方案,并借助设计思维推动项目落地。
 

会议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指导委员会主席陈光巨教授总结指出,教育创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而大赛正是为全球教育工作者搭建的跨学科平台。在评审标准中,“问题意识与创新性”总占比达50%,赛事鼓励全球师生组建多元化团队,探索游戏化学习、AI工具等前沿方向。他强调,解决方案的落地至关重要,“未来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每个设计者脚踏实地的创造。”


获取更多宣讲会信息,请关注赛事新媒体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