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座谈会成功举办 | 第十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学术周

发布时间:2025-01-13 16:32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2025年1月7日下午,第十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学术周的首场活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座谈会”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陈光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赵秋雁教授联合主持。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原司长刘应杰、北京设计学会名誉会长宋慰祖、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朱玉、中国教育装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施建国、北京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周江华教授等来自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的多位专家展开深入探讨。

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座谈会嘉宾合影

新挑战: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智能向善”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将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已然成为推动全球各行业迈向新高度的关键力量,如何把握发展大势,“以人为本”来提升效率、优化服务、创造价值是关键。刘应杰强调,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实现教育变革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宋慰祖指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需求,教育体系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在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等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工作近30年的IT行业资深专家张雪枫通过分析中美人工智能发展的差异化路径探讨了中国后发先至的可能。他预测,未来人工智能将以智能搜索和智能体开发为发展方向,使得AI为企业带来价值。他认为,不同于美国注重底层技术架构、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中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快速的落地能力,在行业垂直领域表现出强劲优势,潜能巨大,关键在人才。


新机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人才强国战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共生,只有形成良性循环合力才能更好发挥其效能。

朱玉认为,“行业+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迭代升级的过程,更是推动行业转型的重要路径,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应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核心目标,改造传统行业生产方式,优化服务质量。来自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的政企办公智慧办公解决方案专家马建豪在分享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中的实践案例中强调,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关键在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平衡底层技术开发和上层应用场景,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平台。百度集团智能云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李想提出,人工智能行业落地的两大核心问题是确保安全性和发挥大模型的泛化能力,人工智能不仅需要解决数据、内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安全挑战,还需要应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实现多场景的高效决策。

刘应杰强调,人工智能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深刻体现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独特优势,依托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土壤,推动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宋慰祖提出,要加强教育与产业的结合,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行业需求;要鼓励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和技术环境中找到创新性解决方案。施建国认为,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通过合作共建优质教育装备和服务,实现“AI融入教育”的目标,相应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紧密结合具体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技术体验—原理认知—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


新引擎: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助力人工智能治理

教育创新服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国际合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人工智能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Global Competition on Design for Future Education )”(以下简称“大赛”)以技术创新为抓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国方案贡献了北师大智慧。

陈光巨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五“跨”,大赛鼓励参赛者跨国家、跨领域、跨部门、跨院校、跨专业,着力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设计理念、创新思维、集体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办好大赛要提升三“力”,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升大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大赛促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能力;坚持合作共赢,进一步提升大赛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升大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刘应杰提出,大赛为解决“钱学森之问”——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建议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增强赛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周江华认为,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直接参与设计大赛来促进这种能力的培养。他建议,大赛基于企业的真实需求设计选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解决行业中的实际挑战。大赛导师代表、北京化工大学讲师马东明认为,大赛作为一个多元化人才孵化平台,可以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双赢目标。他建议,企业通过案例分享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提升社会现象的洞察力,更好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提升大赛促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能力。朱玉提出,大赛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他建议,大赛进一步对接行业需求,着力提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大赛导师代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特约研究员李骏翼认为,大赛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即不仅仅是学习某种专业知识,而是以跨学科视野为中心发展自我设计和职业规划的能力。他建议,通过企业参与和走访活动,由企业为参赛者提供批判性反馈,帮助学生理解行业需求,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坚持合作共赢,进一步提升大赛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施建国认为,大赛选题40%以上的参赛作品与AI相关,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参与大赛等活动对企业和教育机构是双赢的。企业能够展示技术实力,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扩大行业影响力;教育机构则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场景的实践机会。他建议,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打造优质的解决方案,以设计思维为逻辑起点,为教育创新和国际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百度集团教育行业客户经理李芸建议打通教育和企业赛道,在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和人才培养需求交汇碰撞中促进融合发展。大赛获奖代表黄剑平博士生表示,作为大赛的受益者,感受到大赛创新人才培养的魅力和活力,建议组委会更大范围推广“设计与学习”国际课程,为参赛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视野。

本期座谈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诚信建设研究中心协办。大赛专家代表、江苏师范大学教授王运武、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俞发仁等也参加了会议。

据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设计与学习实验室主任郐红艳介绍,“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是国内外组织、高校与知名科技企业共同支持的一项国际性赛事。大赛自2018年启动以来,每年一届,面向全球高等院校学生、中小学教师、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从业人员,设置高教、中小学、职教和企业四大赛道,共有来自全球40+国家和地区,15000+参赛者踊跃参与,产生了3000+优秀教育设计作品,教育创新力、社会影响力、行业引领力、国际传播力不断增强。2025年3月1日即将启动第八届大赛,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