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研讨会暨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会议”在北师大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14 10:05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主办的“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研讨会暨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会议”于2024年11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共同探讨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实施路径、应用场景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工作机制。

 

 

科技与教育系统性融合是

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价值

 

 

在科技进步、社会转型与教育变迁三者的动态作用下,科技为教育赋能、教育为科技赋值,科技与教育正逐渐形成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和全业务系统性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二级巡视员王小龙、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与网络安全处处长任昌山、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张雁云应邀出席会议并致辞,强调推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


 

张雁云教授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围绕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的一系列探索和部署,特别是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他指出,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的关键,落脚点就是要推动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高校应当顺应智慧教育新格局,推进科技发展、教育变革和人才培养创新。他希望以建设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为契机,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共建新时代教育强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王小龙指出,开展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研究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解决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做好科技赋能教育的工作,“十四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中设立了智慧教育板块,组织实施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攻关项目,推动科技赋能教育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当前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教育形态和教育治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为了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应该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积极碰撞探索产学研用联动协调的创新机制,让更多高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深化科技创新改革、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数字化发展,任昌山认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集聚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需要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龙头引领作用,突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科技变革的目标导向,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教育数字化推进和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产学研合作多元力量,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整合来自教育界、科研界、产业界的资源,汇聚众智众识众力,以智慧教育创新活动为载体,打造开放、共享、协同的创新环境,将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打造产学研用有机融合

的智慧教育创新生态圈

 

 

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于2024年经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批复成立,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建设,由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运行。平台围绕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和产业发展共性问题开展精准对接,推进科技赋能教育各场景中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与成果转化,实现理论创新、场景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模式创新,为行业搭建交流平台,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各方共同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黄荣怀、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李茂国、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英元等,分别就“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的科技攻关点、支撑路径和重点任务等作了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1: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常务副会长 雷朝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雷朝滋指出,要找准中国教育长期以来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教育数字化变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工作,推动智慧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究要保持理性的头脑,要讲科学、要实事求是,重视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原始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的一流大学。他重点强调了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路径:一是科技赋能,但同时要对人工智能等技术保持理性,能正确识别数据隐私、道德伦理等潜在威胁;二是按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要求,布局科技研发,从源头上规划成果转化,辩证看待当前产学研合作取得的成绩与问题,重视供给侧的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科技赋能促进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化,推动大规模因材施教;促进教育、科研、产业界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向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他希望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在这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搭建政、产、学、研、金、服、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开放、共享、协作的协同联动机制。

 


主题报告2: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黄荣怀

 

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正处于历史交汇点,技术应对教育挑战、技术应用效能、产业投资备受全球关注。黄荣怀教授从“时、识、势”三个方面,对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智慧教育协同创新的现实诉求与历史使命进行了深刻剖析。从“时”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正加速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国际上形成了大模型迭代催生教育变革的自我觉醒、科技与教育系统呈现融合发展的态势等一系列共识。从“识”的层面,通过学生成长智能感知、教师发展智能服务和学习环境智能升级三个方面构建智慧教育“业务”框架,提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关于“势”,当前教育数字化变革面临着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平衡、教学减负与质量普遍提升的双重诉求、教育服务体系结构性缺失等紧迫的现实需求,需要通过智能技术来寻求对策,推动教育主体的差异化表征与自动适配,用人工智能来支撑个性化教与学,推进智能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着三大矛盾,即新的发展理念与现实社会期许之间的矛盾、新的变革诉求与传统行为之间的矛盾、新技术驱动和群体性技能的鸿沟,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困境,应当推进教育系统性变革和制度性升级,构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生态圈”,通过智慧教育的协同创新与发展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主题报告3: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方法

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 李茂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李茂国教授认为,从宏观层面出发,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基于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即将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从微观层面出发,需要用工程学的思维来系统地研究创新活动的规律,通过创新工程理论和方法解决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用创新模式、在创新环境中培养创新人才。当前我国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不够突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产学研各方条块分割,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完善平台沟通、资源整合、利益平衡、技术攻关、创新活动、技术转移、监督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
 


主题报告4:国新文化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夏英元

 

夏英元强调发挥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合作,以产学研平台为载体,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推动技术升级,引领数字教育变革。他表示,将充分发挥央企优势资源,积极推广教育创新应用成果,着力践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汇众识,聚众力,

携手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和创新

 

 

建设数字中国正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和构筑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力量,数字教育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对于构建教育强国至关重要。作为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智慧教育是推进公平、包容和优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与会的政产学研用各界代表围绕“科技赋能教育强国建设”“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场景”“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等进行了热烈讨论,纷纷表示将梳理各团队的优势基础、汇聚教育场景和治理方向的现实需求,合力推进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方式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与会者通过研讨交流,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科技赋能,拓展智慧教育应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推进混合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改变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和教育生态。自主开发教育系统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进一步推进AI辅助教学、构建数字教师、升级智慧课堂,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借助科技手段,布局重大重点教育科技项目,全方位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二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国际化一流大学,要重视科技创新,尤其是重大原始创新,不仅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要强,核心是高等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要深入一线了解市场需要什么,重视技术转移和市场化问题,通过技术赋能打通更多的教育应用场景。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之间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短板。

 

三是树立创新思维,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教育数字化建设已经从技术引领转向需求引领、任务引领。一方面需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供给侧。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满足市场需求;研究创新链与其它链融合构成的创新生态,用创新工程理论指导平台协同创新发展。

 

四是汇聚众智众识众力,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要服务真实的客户需求,守正创新,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起政府、学校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育界、科研界、产业界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把先进的科研成果实现最大的商业价值,通过平台推动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和全流程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建设。

 

中国智慧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将携手共创、共建和共享单位,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业务指导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统筹管理下,构建紧实的“政产学研用”创新合作系统生态,服务前沿科技攻关需求、促进学界成果转化、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教育数字化战略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一线的力量。

 


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童莉莉主持会议

 

会议期间,高校和企业分组进行了平台工作机制交流与对接,相关单位就人机协同教学智能系统研发运维、区域治理算力共享等领域签订了多方合作协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5所高校,科大讯飞、中国联通、华为、浪潮、网龙等20余家企业,以及来自智慧教育示范区、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团队、中小校的代表数百人以线下和线上的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童莉莉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