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E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 | 未来教育创新设计论坛(学生论坛)

发布时间:2023-09-05 13:59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8月20日下午,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未来教育创新设计论坛(学生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园举行。论坛邀请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缅甸、越南、卢旺达、塞拉利昂、厄立特里亚、坦桑尼亚、意大利的13位优秀大学生代表,以及教育、设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围绕全纳教育、教师数字技能、学习环境设计和学习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专家和学生结合所在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经历分享经验、交流观点,共同探讨未来教育的创新解决方案。
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宋慰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国家教育高级项目官员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教师专业发展和网络部门项目助理加林娜·乌达亚达斯(Galina Udayadas),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倪佳琪出席论坛。论坛采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开展,由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王欢欢、博士后李博阳(Mohamed Oubibi)、博士后迈克尔·阿杰曼·阿达克瓦(Michael Agyemang Adarkwah),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包昊罡共同主持。
 
与会嘉宾、学生、工作人员合影(部分)
嘉宾观点
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宋慰祖指出,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即将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设计是人类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在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核心始终是人类。因此,人的教育问题自然就成为了科技革命与创新发展时代的关键问题。宋慰祖期待当代大学生从设计思维的视角出发探究未来教育的形态、方向和需求,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宋慰祖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国家教育高级项目官员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指出,如何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是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2015年,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以解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环境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可持续发展目标4(SDG4)强调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农村教育的实践中意识到,亟须教育变革以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发挥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努力塑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球社区,构建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娜塔莉亚·阿梅丽娜(Natalia Amelina)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倪佳琪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联动推进、交融共生。2022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呼吁各国聚焦学校建设、学习技能培养、教师职业发展、数字革命和教育筹资五大行动领域,积极推动教育变革。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标杆,肩负着联结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的天然使命。她希望通过学生论坛的持续举办,让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围绕“未来教育创新设计”这一主题分享观点,让社会各界关注到大学生的心声。
倪佳琪致辞
如何促进全纳教育
“全纳教育”是指“通过提高在学习、文化与群体交流中的参与度,以及较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全纳教育是联合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教育变革峰会强调确保人人享有高质量的教育。
主持人王欢欢
伦敦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生张子豪指出,中国现有的全纳教育学校寥寥无几,且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他提出为特殊儿童设计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社区,通过社区赋能推动特殊教育向全纳教育转型。社区志愿者可以参考指导手册组织开展线下工作坊,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共同完成任务,给予特殊儿童接触真实世界的机会;儿童和家长也可以通过线上社区提供的在线学习资源参与交流和学习。
张子豪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余家蓉(Lily Pan)认为,缅甸的教育系统仍然受到城乡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差异、国家政治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平事关各国的全纳教育,在一些武装控制地区,政府、部队等无法为当地儿童提供基础的教育设施和学习资源,甚至儿童安全都无法保障。尽管联合国儿基会已经在缅甸全国范围内提供教育支持,协助儿童学习,促进其语言发展,但是仍须扩大对弱势和边缘群体的帮助,尽可能确保每个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权利。
余家蓉(Lily Pan)发言
西南大学硕士生尹诚(Irene Musengamana)指出,在卢旺达“全纳教育”通常被解释为“非排他性教育”。自2017年起,卢旺达陆续出台一系列国家政策,将为特殊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作为优先事项。卢旺达的教育存在教学质量差、教学方法僵化、学习环境不支持等问题,尽管特殊儿童已经被纳入到主流学校之中,但是他们想要真正融入学术交流和社会生活仍旧面临重重阻碍。他认为应当结合国家政策、学校领导力、教师、家长、社区等多方力量以促进卢旺达全纳教育的实现。

尹诚(Irene Musengamana)发言
如何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教师数字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教师数字素养逐渐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变革峰会强调教师能力的培养。
主持人李博阳(Mohamed Oubibi)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大卫·布尔(David Bull)结合塞拉利昂的教师教育现状指出,在不断增加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不合格教师,数字鸿沟的存在制约了当地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他认为,为教师设计并构建通过移动设备可无缝访问各类数字资源的智慧学习云平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电子图书馆(E-library),能够通过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师知识结构升级、实现个性化与协作学习,推动建设数字学习社区。
大卫·布尔(David Bull)发言
华南师范大学准硕士生龚鸿杰认为,教育4.0时代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数字技能差距较大。由于教学设备陈旧、教师培养机制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很多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尚无法达到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的行业标准。他提出应用“U-G-S”教师教育创新模式,促进高校、政府、城市学校、城郊薄弱学校与乡村学校多方主体合作,通过制度建构、资源共享、技术下沉联合打造“城乡教研共同体”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数字素养,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龚鸿杰发言
西南大学博士后萨姆森·基弗莱森·埃利亚斯(Samson Kifletsion Elias)指出,厄立特里亚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以促进信息通用技术(ICT)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对自身信息技术掌握情况的认知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和局限。当地教师不擅长使用计算机制作和分享各类学习资源,年长教师使用计算机的频率低于年轻教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他认为需要加强教师职业培训,通过基础设施搭建、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支持以提升教师的数字技能。
萨姆森·基弗莱森·埃利亚斯(Samson Kifletsion Elias)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福尔图娜塔·劳伦斯·姆特西格瓦(Fortunatha Lawrence Mtesigwa)认为,教师的数字教育在初级教师教育和后续的教师专业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坦桑尼亚政府为教师提供正式和非正式教育的能力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面临电力、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通信设备短缺的问题,缺少熟练使用设备的技术人员。她设计了面向坦桑尼亚教师职前培训的数字能力转型课程模型,以实现数字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的整合。该模型包括替换、增加、修改、重新定义、创新、项目实践、考核评价七个阶段。
福尔图娜塔·劳伦斯·姆特西格瓦(Fortunatha Lawrence Mtesigwa)发言
如何设计更公平的学习环境
学习空间设计可以为学习者创造个性化和包容性的环境,更好地支持各种学习活动的开展。智能时代,学习空间将成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融合的多元空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强调建设安全、包容的学习空间,确保边缘地区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主持人包昊罡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生阿斯鲁尔·西迪克(Asrul Sidiq)认为,印度尼西亚的教育系统面临巨大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地理问题,在为所有地区提供优质教育方面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最落后、最前沿和最外围的地区(简称“3T地区”)。政府在对教育系统表现的定期评估中优先考虑识字、计算、性格等基础能力,而非具体的学科成绩。他认为可以通过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资源共享和教育管理,加大预算以满足学校接入互联网和多媒体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可访问的数字平台。
阿斯鲁尔·西迪克(Asrul Sidiq)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卢嘉琪指出,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理性导向作用,是提高办学效益、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教师认知偏差、数字意识缺乏、科研资源浪费、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着中国教育科研的发展。她认为可以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平台以实现科研数据的整合、分析与管理,应用虚拟现实等技术能够突破科学实验的时空、安全限制,从而推动教育科研的发展。
卢嘉琪发言
河内理工大学本科生海英(Le Doan Hai Anh)从解放思维的角度出发,指出公平的学习环境不应只是消除不公平带来的负面效应,还应努力促进教育公平的价值实现。在越南,贫困群体中辍学儿童的比例显著高于富裕群体,仅有不到一半的年轻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她提出为边缘地区和非代表性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与培训,通过学校咨询消除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的刻板印象。
海英(Le Doan Hai Anh)发言
如何推进学习数字化转型
未来教育将以数字化转型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力量,实现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数字化,积极探索创新学习模式,实现全球化的学习与合作。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强调数字革命应当惠及所有学习者,确保所有人的互联、互通和数字学习机会,建立并维护稳定、免费、公共的数字学习资源平台。
主持人迈克尔·阿杰曼·阿达克瓦(Michael Agyemang Adarkwah)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张子硕认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作为常见的知识传播媒介,在表征复杂物体模型时存在其局限性。三维模型虽然能够逼真地呈现物体的结构和特征,但是受建模专业性强、虚拟现实设备昂贵、分享不便利等因素限制很难广泛用于学生学习。他和团队成员致力于设计开发能够支持快速创建分享、实时交互、多设备兼容的3D教学产品,并且已有部分商业化落地成果,为知识传播提供了新路径。
张子硕发言
亚洲理工学院博士生纪亚·伊斯兰姆(Zia Islam)认为,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学生普遍精通技术,偏好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等支持的视觉交互学习体验,擅长处理错综复杂的信息,倾向于多任务学习。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这些特征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使用适切的教育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他认为在教学中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生成学习资源或测验,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及时的学习服务。
纪亚·伊斯兰姆(Zia Islam)发言
剑桥大学博士生卡米拉·西马达莫尔-韦特因(Camila Cimadamore-Werthein)指出,心理健康与福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一步。她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构建并训练了计算机化自适应测试焦虑评估模型,协助教师智能检测学生的焦虑程度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
卡米拉·西马达莫尔-韦特因(Camila Cimadamore-Werthein)发言
本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和研究生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北京设计学会、剑桥大学心理测量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