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卓学堂 | 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机器人快递员

发布时间:2023-08-02 08:10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7月29日上午,元卓学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案例分享”系列活动的第三期如期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机器人快递员”,由杭州市余杭区海辰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吴如惜老师进行分享。
1、机器人快递员案例介绍
吴如惜老师通过“算法”逻辑主线,结合真实问题和项目驱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并围绕“防疫机器人”这一教学线索,将教学过程在“观察分析、描述算法、执行与调试算法、课堂总结、情境回归”这一条教学主线上展开,将算法的描述、算法的执行、算法的效率三部分融合在防疫机器人运输的环节中,以此展开、衔接、层层深入教学,从而让学生理解算法执行的流程,能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防疫机器人运输的算法,并对算法的正确性与执行效率进行实践、讨论和辨析。
2、机器人快递员案例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和科技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仔细分析学生的预习数据。在展开部分,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算法的能力,通过模拟摆放机器人和绘制流程图,理解编程重要性。在深入部分,指导学生操作,通过ukit-edu软件连接机器人,编写、调试程序,积极解决送信中的问题,学习优化算法;同时引入数学公式表示路程,深化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在拓展部分,引导学生完成多个地点的流程图、进行算法调试和比较,鼓励同伴互评,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结语
吴如惜老师最后介绍了案例设计时所参考的相关教学指南和教育标准,其中包括《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等资源。
交流环节
Q:学生如何制作机器人上方的盒子?
A:有一节四十分钟左右的拼搭课,学生们以两人一组进行拼搭。实际上,五年级这个班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拼搭,因此他们具备一定的基础。在拼搭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参考之前已经搭建过的机器人,而有些学生则会自行进行改造。
Q:整个项目用了几个课时?如何与每周的课时量调配?学生的完成情况如何呢?
A:整个项目共用6个课时。关于如何与每周的课时量调配,我们有一个课时分布计划。例如,第二单元涵盖了第6课到第11课,其中第8至第10课主要涉及直线代码、转弯代码和循环代码的编写。有些同学进度较快,在一个课时内就能完成直线、转弯,甚至循环代码的全部编写。因此,这三个课时的时间设置较为灵活,我们会用两到三个课时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他们的程序。至于学生的完成情况,整体来说是不错的。我并没有对学生设置严格的完成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成功。对于那些做出来并愿意分享问题、而后与其他同学一起解决问题和探索的同学,我也会认为他们完成了项目。
Q:刚刚分享中展示的视频是示范课,如果不是在示范课的教室里,课堂的效果差异如何?
A:
在拼搭课的时候,需要老师把控课堂的组织纪律,例如在寻找需要的素材时学生可能会离开自己的位置。不过,当学生真的喜欢编写代码的环节时,他们通常会专注地自己动手,不需要老师过多地干预。另外,与示范课不同的是,平时的课堂没有很多听课老师坐在旁边,学生会稍微放松一些。
至此,元卓学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实践案例分享”7月主题活动圆满结束。感谢各位嘉宾和老师的参与和支持,元卓计划将在未来继续致力于推动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本期视频回放及相关资料,请访问链接https://yuanzhuo.bnu.edu.cn/course/194

元卓学堂往期回放地址:https://yuanzhuo.bnu.edu.cn/course/explore/xuetang
扫码加入元卓计划社区群,获取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