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数月,第五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终于圆满结束。本届教师赛道共有500多名中小学教师报名,77个案例入围决赛,涉及教学实践、课程开发、工具研发、课外学习、学生培养等方面。最终产生10个一等奖,24个二等奖,43个三等奖。
本期和下期将展示教师赛道一等奖的10个案例,敬请关注。
(排名不分先后)
基于万维望远镜的元宇宙在线课程开发与应用
案例简介
随着虚拟现实(VR)与混合现实(AR)技术的日渐成熟,在线教育正在由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发展,由画面外的第三人称单向视角向画面内的第一人称沉浸视角发展,由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探究发展。教育元宇宙将满足发展的需求,为广大师生提供沉浸式在线学习情景。元宇宙课程兼顾科学性、互动性与体验感的特点对相应的课程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案例为基于科学大数据平台万维望远镜(WorldWide Telescope,WWT)进行元宇宙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依托万维望远镜开发基于海量科学数据,涵盖天文、物理、地理等学科课程,并通过外接设备实现虚拟现实或混合现实环境下的在线教学,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教育元宇宙。
团队成员
梁雷、王月新、张学敏(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
毛英臣(辽宁师范大学)
崔辰州、李珊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赛事感言
很荣幸能够在第五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在此次大赛中我收获颇丰,不仅学习到面向未来的教育设计应该如何来进行,更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学习到如何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能够为地方的教育、国家的教育甚至全世界的教育做出哪些设计,做出哪些贡献。奋楫恰当时,风正好扬帆!我们将继续元宇宙课程的开发,希望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我们能够用设计的思维和科技的力量共同实践教育梦想!让未来教育早日到来!
线上线下融合的水环境主题教学实践
案例简介
本项目围绕北京缺水这个驱动性问题,以STSE理念为指导,将线上微课和线下水资源探究相结合,采用OMO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小水滴游京城活动。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从认识自然水出发,跟踪水足迹,探寻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创造沉浸感、参与感、补偿感强的教育元宇宙。项目通过融合校内外资源,学生自主选学微课,对身边的水资源进行探究;引入水足迹的概念和实际意义。通过考察探究、科学实验、设计制作等方法,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小见大的大数据思维和设计思维,追溯水环境本质及普遍规律,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从而解决现实缺水问题。
团队成员
赵茜(北京市少年宫)
赛事感言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大赛,感谢组委会给予的我们学习交流平台!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几轮竞赛,与不同地域和国家的同仁们进行交流,我对设计思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开拓了视野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迭代设计方案,还提升了自身能力。教育元宇宙的实现,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孩子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拓宽了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给予了从教者更多发挥的空间和对未来教育的期待。
智慧教育背景下多课型混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案例简介
当今时代,科技迅速发展,教学边界不断拓宽和延展、学习生态不断迭代和更新。2022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挥新技术优势,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个性化学习。”但迄今的常态课堂,往往是大一统的“1间教室+1位老师1个自然班学生”讲授型组织方式,其学习空间、课程内容、教与学的方式等并未进行本质性突破和结构性变革。
基于此,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通过不断迭代式的创新探索,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将课堂要素进行分解与重构,通过延展学习空间、弹性设置课堂时长、重塑师生角色、重新搭建班级规模等,最终形成单班创生、开合班组、室外探究、双线双师以及线上直播五大课型,根据学科特征、学情基础、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选择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形成了多课型混搭的课堂组织新范式。
团队成员
邹贤莲、唐梦菁、幸仁娇、程姣、张道敏、张媛媛、伍欣欣、杨娅莉、王代超(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校)
赛事感言
行远小学参赛案例《智慧教育背景下多课型混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源于学校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从2018年建校至今,学校一直致力于智慧校园建设,在4年多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多课型混搭”这样的教与学样态。在比赛中,从初赛一路晋级至决赛,每一次的专家点评给了我们许多调整研究方向的好建议;优秀同行们的研究,也给我们很多研究的灵感。让我们对于“多课型混搭”的研究,朝向更深更远更实。
中学化学实验室废液自动化处理课程活动的开发与实践
案例简介
近年来随着中学对化学实验的愈加重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实验室废液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复杂。若这些废液得不到合理处理便直接排放,则会对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面对这样的真实情境问题,融合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与项目校学生共同设计有关化学实验室废水处理的项目式实验活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探索设计解决方案,融入了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胶体与电浮选法净水、化肥、溶液酸碱性、尾气处理等多方面知识,并初步设计了一套基于Vernier数字传感器、TI系统以及Arduino开源电子原型平台的中学化学实验室废液自动化处理系统。通过技术的功能与化学学科知识的创新融合,使学生能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解决真实问题的有效工具,并引导学生应用技术来解决真实问题,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团队成员
赵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马力(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赛事感言
感谢大赛组委会,为参赛者搭建了如此优秀的展示与交流平台。大赛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未来教育的思考,激发了我们设计思维的潜能,助力了我们创新意识的提升。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体验到了快乐、获得了成就感的同时,也与专家、各地的教师进行了交流学习,获益匪浅。基于本次大赛的经验,我们将利用设计思维继续积极探索未来教育的解决方案,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融合式大阅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案例简介
整本书阅读是教育的热点问题。面对长难篇目,学生存在阅读障碍,苦于读不懂、难以坚持;教师的整本书教学存在难以及时指导、缺乏即时性交流等困境。此外,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教读,未能进行自主阅读能力的迁移。本案例自主研发了线上平台——“真读平台”,首创“融合式阅读”理念,利用信息化平台,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泛在学习环境,探索“线上+线下+自主”深度融合的整本书阅读体系,厘清线上、线下学习各自的任务,并促进其相互作用及生发,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促进学生由依赖教师“教读”向“自读”的有效迁移。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新局面,形成教育的新场景、新样态。为全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实践示范。
团队成员
刘艳、王璐瑶、翟莹熙、徐苒、张康宜、郭聪聪、阿咏琪、韩丽霞(北京市第八中学)
赛事感言
非常感谢大赛组委会为一线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关注未来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平台。在参赛过程中,本研究团队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精心设计核心架构,紧扣国际化教育理念,进行理论提升,并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和专家的指导下,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最终成果卓然。这次大赛,既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肯定,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教育设计有了新的思考。我们将会在“融合式阅读”领域继续探索深耕,笃行不怠,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