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科研动态 > 探索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 GSE2021“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论坛(附回放)
探索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 GSE2021“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论坛(附回放)
发布时间:2021-08-30 14:42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8月19日,2021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昌平校区举办。论坛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三元空间的社会计算、城乡教育均衡、智能应用代际公平等议题展开学术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主任刘挺、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童莉莉、英国萨里大学教授高跃、挪威奥斯陆城市大学/国际标准化组织挪威国家代表Dr. Tore Hoel等国内外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领域嘉宾展开了深入研讨。
本次论坛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之江实验室、英国萨里大学和中国互联网协会智慧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承办。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光巨、北京师范大学智库管理办公室主任李文主持。
陈光巨副主任指出,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是新的时代需要,在“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新模态下,应引导人工智能规范发展,促进数据共享,提升数据质量,同时制定符合数据安全、数据伦理的技术应用规范。
王耀南院士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赋能社会应用”阐述了智能技术前沿趋势、应用案例、社会新需求与下一步攻坚方向。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驱动,二是算力智能化,三是硬件智能化。他指出,应以此为基础突破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和封测领域内关键“卡脖子”技术,通过AI软件催生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型制造等制造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跨行业开展精准技术治理。
刘挺主任的报告题目是《论三元空间——以社会媒体观测和预测为例》。报告重点探究物质、精神和信息三个核心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希望通过信息空间调配物质空间、引导精神空间,并在三元空间基础上利用情感计算技术进行社会媒体观测,基于消费挖掘技术开展社会媒体预测,以社会计算手段开展精准治理。
唐亚阳书记分析了当前乡村教育智慧化在观念、基础条件、资源供给方面的现实治理困境,并提出促进乡村智慧教育发展的四个具体路径:一是转变观念,立足全球视野和第二个百年发展目标实现乡村振兴;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三是强化教师和教学资源供给;四是营造乡村教育智慧化的制度、人文、经济和自然环境,努力构建乡村教育新形态。
童莉莉副教授围绕“算法优化助力智能教育应用代际公平”做主题报告。她从国际、国家和行业等层次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治理的新形势,并指出人工智能在推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的教育环境升级、教育代际公平提升方面的新需求。报告还以置顶算法、无监督学习算法、领域自适应算法等多个案例介绍了算法优化带来的代际公平应用,并基于社会需求和技术困境提出了教育智能技术下一步的具体攻坚方向——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治理,夯实软硬件及技术基础。
高跃教授的报告题目是Connected Learning ConnectedIntelligence with 5G and 6G for Smart Education。他认为,5G技术在各行业的成熟应用及6G无线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VR、XR等技术的融合协同,将有可能打造互联互通的教学环境,提升教学体验。
Dr. Tore Hoel的报告聚焦如何保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隐私安全,厘清信息使用边界。他建议对人工智能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运营和维护,建立良好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伦理环境,进一步提升其可靠性与安全性。
会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推介了“童心校园”资讯平台。该平台为落实教育部对北京基地的3大定位设计开发,并将于2021年完成资讯平台建设,2022年建成千余个校园级服务平台,2023年完成部委决策支撑平台的开发。目前的1.0资讯平台建有“区域动态”“智能校务”“智慧教室”“工具课堂”“AI范例”5个板块,面向教育部“三区三州”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班的八个省、三十多个县的近5000所学校提供部委区域政策动态,鼓励一线校园共享校本活动信息,已初步搭建起校园级“互联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圆桌论坛围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展开讨论。专家们提出,要加强立法和监管,夯实底层基础设施建设,树立边界意识,建立刹车机制、容错机制、分配机制和双模机制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邮电大学舒华英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吴水龙教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业务发展部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智慧教育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雷鸣宇,之江实验室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吕明杰博士和北京云点堂科技有限公司CEO王斌参加了讨论。中南大学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吕鹏,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王欢欢主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