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云答辩”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0-05-19 17:05作者:小编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受疫情影响,在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部等部门的支持下,研究院的博士学位论文“云答辩”于5月17日顺利举行,博士研究生田阳、杜静顺利通过答辩。
      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答辩会,研究生院制定了更为严谨的规范和程序,研究院小伙伴们反复调试技术环境,答辩专家提前彩排流程,校领导莅临指导,使得答辩顺利完成。本次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董艳教授担任,委员包括国家开放大学李松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方海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艳燕教授和李玉顺教授(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涂清云副校长、学位办公室主任胡克文老师、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教授指导了本次答辩会,导师黄荣怀教授也在相应的环节参与了答辩会。
      两位博士研究生一直参与研究院和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科研项目,研究题目“应景”,研究方法得当,证据可靠,结论可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他们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出发,研究技术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以及技术支持教学的过程,对于提升疫情期间的教学效率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疫情期间,教与学的过程均要依托互联网的支持,互联网对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已凸显。互联网究竟是如何促进教育变革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核心是什么?互联网变革教育后应该呈现出哪些特征?有哪些因素影响着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效果?互联网变革教育的路径是怎样的?
      田阳的《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机制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尝试去回答这些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他将内容分析、历史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试评价等应用到研究的全过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探索。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汇聚了各种新兴技术,服务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各环节运行成本降低、运行效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让老师、学生和家长等都有教育获得感,这便是互联网变革教育的核心。个性化学习、高效能学习、减少负担、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师资培训、数字知识、在线辅导、教育移动应用等,将成为互联网变革教育后的特征。互联网变革教育受政府、市场、基层机构和个人等因素影响,呈现出“牵引运行机制”、“自组织运行机制”、“伴随运行机制”三种类型,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社会教育服务、基层机构或个人需求综合作用,共同推动着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发生,实现教育变革。
      受疫情影响,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教师和学生将课堂搬到了网络,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因此面临挑战。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在线学习的效果?学习时间如何安排?教师如何跟同学进行有效地交流?网络上的学习活动应该如何设计? 应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工具支持、资源支持和人员支持?
      杜静的《面向学习支持的学习情境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聚焦学习情境分析模型和方法研究。首先,她提出了包含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伙伴、学习活动和学习事件五个元素的学习情境概念模型。其次,她从学习活动描述框架分析、为学习者构建的学习环境分析、预设的学习事件序列分析三个关键过程,将学习活动拆分为多个活动片段,以活动片段为分析单元对学习情境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还提出对异构学习情境信息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以“活动-事件-环境”为核心的学习情境信息链用以存储学习过程数据。最后,她将学习情境信息链中的核心要素与学习支持内容建立关联,为学习者设计与学习情境信息匹配的工具支持、资源支持、人员支持,结合学习者反馈与学习效果,帮助教师定位并反思支持效果不理想的学习活动片段,以此改变学习支持内容多依赖教师主观经验、学习支持情境信息缺乏、学习情境信息缺少关联分析的问题。
      涂清云副校长对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也对教育学部和研究院的准备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他认为,此次远程视频答辩会操作非常顺利,各个环节合理流畅,希望这种模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学院,将疫情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