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8日,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担任《设计与学习》系列课程“设计——再格式化的思维方法”的主讲教师,为同学们讲授工业设计的观念与评价体系。
柳冠中教授
工业设计是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交叉的独立学科,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在理论方面,柳教授先后提出过“事理学”“共生美学”“生活方式说”等一系列著名的设计理论,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柳教授认为“设计”一词有两种性质。作为“名词”,设计是指设计活动的产物,即在特定的“外因”下做“事”的工具或对象、结果。而作为“动词”,它指人类的一种活动,即为达到“抽象目的”,而在特定的“外因” 限制下做“事”。柳教授指出,设计可以积极地在科技的发展空间里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让人类的生活空间更加健康合理化,让人类的生活观念不断创新和突破。然而,创造人类未来美好生活方式的出路不仅在于发明新技术、新工具。“创新”应在于善用新技术,带来人类“视野”、能力和“维度”的改变,调整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开发我们的理想,提出新的观念、新的理论。
柳教授强调,设计不能仅跟随市场、满足消费,而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衣食住行用交流”是人类的生存目的,是人类永恒的需求,万变不离其宗,应以不变应万变。今天的设计师要有抽象思考的能力,要能够跨界创新,同时还应贴近生活,研究社会,这样才能把握时代脉搏。
在课后提问环节,同学们纷纷表达对于教育与设计的疑惑与看法。柳教授为同学们做了耐心细致的解答。他认为我国教育领域出现雷同、类似教育产品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商业社会,产品一旦产生成效,就会被广泛模仿。诚然商业对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中国企业家、学术界的精英还需要思考、需要发声、需要行动,通过“设计”创造人类健康的、公平的、合理的生存方式。设计是引导人类分享、制约人类对“物”占有欲的实践,这正是设计能与科技、商业并存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不被商业、科技毁灭的创新。柳教授针对同学们对混合学科的疑问,表达了对混合学科发展的支持态度,因为要做好一项设计,往往需要多学科知识,若拥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将有助于提升设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