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人类该学习什么?人类将如何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我们如何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真正的共生?这是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高教赛道总决赛的赛场上热议的话题。本次总决赛由北京师范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中国、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韩国、德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菲律宾、英国、美国等国家高校的110多名优秀参赛选手。他们来自教育、设计、科技、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需要在48小时内完成从选题到项目设计的全流程。
第八届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高教赛道总决赛现场
为什么参赛选手需要关注这些问题?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知识的边界,气候危机呼唤生态伦理的回归,全球老龄化加剧,青年人口比例失衡,技术进步带来的心理健康压力也日益严峻……面对这些复杂挑战,人类社会亟需重新审视一个根本性问题——教育的未来走向何方?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 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报告指出,未来的教育应致力于重建人与人之间、人与地球、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报告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工具,更是解决当今全球性挑战的关键路径。2022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呼吁各国充分发掘数字革命的力量推动全球教育变革,确保将优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一项共同利益提供给所有人。大赛努力搭建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邀请全球优秀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未来教育的对话中。
本次总决赛发布了哪些赛题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理事会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阿莎·辛格·坎瓦尔(Asha S. Kanwar)教授代表大赛组委会发布了五个前瞻性赛题。
阿莎·辛格·坎瓦尔(Asha S. Kanwar)教授发布赛题
参赛团队需在导师引导下迅速聚焦问题,经过两轮汇报展示,角逐金银铜等奖项。以下是各赛题的详细解读:
赛题1:面向2050的小学成长课程系统设计(人的全面发展)
未来的小学生不应只是知识的容器,而应具备全球视野、批判思维、情感共鸣、行动力等能力,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面对2050年的高度不确定性,课程设计必须回应两个核心问题:“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本赛题要求参赛选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跳出传统学科和教学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成长系统,赋予孩子穿越复杂不确定世界的内在力量。
面向2050的小学成长课程系统设计
赛题2:面向身心健康问题的学习设计(人的全面发展)
无论是儿童、少年,还是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年人,或是面临身体机能退化的老年人,身心健康挑战无处不在。本赛题旨在回应当代各年龄层面临的多维身心健康压力,设计创新学习方案,打造一个涵盖物理、虚拟及可迁移空间的综合支持系统。参赛选手需重点关注心理调适、情绪管理、身体健康与社交连接等维度,提供切实有效的压力缓解与自我关怀方法,同时思考身心平衡和持续成长。
面向身心健康问题的学习设计
赛题3:大自然中的跨物种学习设计(人与自然共生)
在生态危机与物种多样性持续受损的背景下,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亟需一次根本性的转向。本赛题将“跨物种学习”作为核心理念,并非延续传统的“环保教育”或单向的“生态知识灌输”,而是倡导一种更具共生意识的学习方式。参赛选手需聚焦某个特定年龄段或社会群体,创造发生在大自然中的学习场景。一个森林、一群蜜蜂、一段潮汐、一株藤蔓……不应只是自然的“背景板”,而应成为教学的“共同参与者”。
大自然中的跨物种学习设计
赛题4:以人为本的AI设计(人与机器共生)
在人工智能迅速渗透生活与学习的当下,我们正面临一种“双重悖论”:技术越智能,人越容易放弃思考;系统越便捷,主动性反而越难维系。本赛题旨在回应人们对AI日益依赖所带来的思维惰化与判断弱化问题,重新厘清人机关系的边界与合作方式。正因如此,大赛特别引入“双导师机制”,由真人导师与AI导师联合引导参赛者完成项目。真人导师侧重经验传授、价值引导与情感支撑;而AI导师则擅长提供个性化反馈、结构化知识补充,并帮助提升作品设计的效率。两者在认知路径和学习结构上相互补位,构成一张既精准又富有温度的支持网络。
以人为本的AI设计
赛题5:跨代际可持续合作设计(人与人的共生)
“跨代际”不仅意味着年龄的差距,更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连接:是记忆与未来的相遇,是阅历与活力的碰撞,是沉淀的智慧与崭新的观念在同一张桌上的对话。本赛题设计的关键不在于填补代际间的“鸿沟”,而是激活彼此的价值资源,让知识、经验、情感与技能能够在共享机制中自由流动,催生出新的社会关系。参赛选手需要积极思考,如何激发多代人“共同参与社会”的动力,使不同年龄层都在协作中感受到尊重、归属与成长。
跨代际可持续合作设计
未来教育设计不只是要解决“连接”的问题,而是在构建一种新型社会关系——一种不以年龄、物种或技术为界,而以“共生与共创”为纽带的合作文明。如你所见,设计的本质,不在于创造物件,而在于激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之间全新的理解与协作方式。

参赛团队赛题选择
全球未来教育设计大赛由北京师范大学于2018年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UNESCO IITE)联合主办,是一年一届国内外组织、高校与知名科技企业共同支持的一项国际性赛事。大赛自创办以来,吸引了来自全球40+国家和地区,15000+参赛者踊跃参与,产生了3000+优秀教育设计作品。大赛旨在展示智能技术如何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反映技术为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共设置高教赛道、职教赛道、中小学赛道及企业赛道四大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