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发布》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课堂内外?

发布时间:2025-04-23 15:10作者:admin来源:北师大智慧学习研究院点击量:


黄荣怀

人工智能如浪潮般席卷全球,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变革。2024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今年3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也表示,最近一段时间,DeepSeek(深度求索)和机器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面对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应该怎样应对?人工智能将如何推动教育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发展”跃迁?近日,本刊记者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深入解读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黄荣怀提出:“教育的智能化不是技术堆砌,而是以人为本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提升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素养,还是培养高校学子的关键能力,最终目标都是让人工智能成为激发学生创造力、守护教育公平的“新基建”。

中国新闻发布: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哪些核心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能提供怎样的解决方案?

黄荣怀: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规模化教育的现状与个性化培养的诉求之间的冲突。在学校中,许多学生出现了“近视眼”和“小胖墩”等情况,焦虑和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时常发生,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针对上述提到的教育挑战,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第一,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学科学习,帮助教师开展差异化教学。比如在语言学习中,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纠正学生的发音与语法错误,模拟对话场景,帮助学生在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语言练习;在数学学习中,结合知识图谱等技术,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轨迹动态调整学习路径,促进深度学习。第二,人工智能可以生成丰富的学习资源,智能推荐适应学生需求的学习材料,并通过多轮次对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提高学习效果。第三,生成精准的“教与学”评价,及时监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构建课堂教学的智能评测系统,克服传统教学评价主观性、滞后性等问题,通过个性化反馈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实现有数据支持的教学评价。第四,人工智能有助于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例如,针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或边缘学习者,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专门的学习工具,如实时字幕、语言识别和反馈等,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帮助。

总之,科技赋能教育变革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为赋能学生、赋能教师和赋能学校。通过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支持,助力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中国新闻发布: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现状如何?怎样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黄荣怀:开展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需要在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实现普适化等关键领域有所突破。目前,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仍处于多元实践探索的阶段。

首先,从国家层面组织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区域与学校试点,并“兜底”开发了人工智能数字教育资源。教育部遴选了一批在课程、师资、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学校作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积极挖掘宣传各基地的先进做法,选取典型经验、课例、资源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研发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及配套教材、资源和支持服务系统,并遴选应用试点区(含试点校)、相关培训基地与优秀案例。

其次,各区域也根据本地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进行实验环境、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等多元化探索。例如,北京市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工作方案,提出构建多层次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上海市实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行动,在小学四年级、初中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地方课程;青岛市高度重视实验室环境建设,致力实现人工智能课程与实验室“双普及”,已建成近千间中小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广州市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平台,提供虚拟仿真实验、课例资源、教研活动等支持;杭州市余杭区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进校园项目,实现了区域内中小学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全覆盖;深圳市发布了义务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纲要,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进行统筹实施。

 

2024年6月29日,海口,来自海南省各高校的大学生在参加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视觉中国/供图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许多中小学校正积极开设一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但是对于如何系统化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比较茫然。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并将人工智能的学习有效融入其中,但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仍存在较大阻力和困难。为了提升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质量,我建议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完善信息科技(技术)课程的开设,优先保障信息科技课程所需的基本的实验室、设备与教学平台,确保学时,开好课程;二是在其他课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教育,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展跨学科项目式教学;三是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融入人工智能教育,建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四是优化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平衡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课程深度与广度。

中国新闻发布:人工智能在高等院校中有哪些应用场景?

黄荣怀:近期,教育部先后两批公布了50个“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其中包括北京大学的“北大问学”智能教学平台、清华大学学科人工智能引擎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的课堂教学智能评测系统等,每一项实践都深刻体现了技术如何赋能教育创新。总的来说,高等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方面是最为活跃和迫切的。

一是“交叉创新”的科学研究方式。科研人员可以借助智能体和大模型,开展搜索信息、收集数据、追踪前沿动态、编写代码、检查程序、设计实验方案等研究任务,提高科研效率。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方面拥有的显著优势,加速生命科学、医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科研领域的创新进程。不久前,清华大学与企业共同开发出了全球首个开源人工智能制药平台,这一平台被认为正将生命科学推入“自动驾驶”时代:研究人员只需输入一句自然语言指令,人工智能就能自动完成从靶点发现到候选药物设计的全流程。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在水一方小学学生在与AI下棋机器人对弈。视觉中国/供图

二是“智联融通”的校园环境。大模型部署、智能体定制以及多智能体的协同,有助于图书馆、实验室、教室等各种设备、环境与人进行联接与数据流动,形成构建全面感知、虚实融通互联、智能交互的智联学习空间。例如,结合“云边端”协同的智慧教室监测平台,以高校图书馆为抓手开展智联学习环境的示范应用,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与知识服务优势,将“未来学习中心”打造成支撑学习方式变革和知识创造的新型学习环境。

三是“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要素革新与流程再造,人类教师与机器智能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提升,以及多元教学需求的满足。今年2月,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与相关技术力量联合,打造了一款名为“智海AI(人工智能)教育一体机”的智慧产品。这款产品能够实现国产算力与DeepSeek的适配及知识课程、实训课题、智能体等教学工具的设计开发,让学校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四是“灵活敏捷”的学校管理。高校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文档处理、自动化审批、智能排课、 学业预警等功能,减轻行政人员工作负担,助力教育决策的智能化与教育治理的精准化。例如,华中科技大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智能学业预警模型和系统,能够对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级预警,精准开展学业指导帮扶工作。

中国新闻发布: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教育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将如何转变?

黄荣怀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高等学校的迅速普及,教师角色将发生显著转变,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者”、职业发展的“引路人”、科研与学术创新的“合作者”。

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引导者”,高校教师已超越单纯的知识灌输角色,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专业特性,引领其深度探究专业知识。教师职能从知识讲授转向学习引导,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伙伴,重在培育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开展场景驱动的跨学科问题解决与算法研究。

作为职业发展的“引路人”,高校教师应深入了解行业变化与就业市场需求。人工智能技术正重塑着各行各业的面貌,也催生出众多新兴职业领域。教师应依据学生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结合人工智能多维度评估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而提供有价值的个性化职业生涯建议。

作为科研与学术创新的“合作者”,高校教师应以智能技术为桥梁,提升自身科研效率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为高校教师开展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创造更多契机,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教师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新闻发布: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人工智能浪潮正倒逼高等教育进行变革。您认为,人工智能时代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黄荣怀: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其中最核心的是人才培养。面对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我们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内在逻辑,重新思考智能时代教育观念的变化,把握高等教育培养新一代公民“关键能力”的关切点,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时代学生的“关键能力”聚焦于五个核心关切。一是持续终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学生需要通过自我规划、决策、监控、管理和评价,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二是利用人工智能的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引导他们利用先进技术工具开展原创研究和实际应用,释放创新创造潜力。三是多次灵活就业的适应能力。这项能力确保学生能适应多变的工作环境和多样的职业要求,在不同角色和职责之间灵活转换。智能时代,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素养,有效适应不同行业的动态发展,应对社会需求变化。四是不确定性状况的应对能力。这项能力强调学生能够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明智决策,坚持科技向善原则,确保技术创新造福人类并尊重个人隐私、保障数据安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富智能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这项能力强调学生在富智能环境中与机器紧密协作的能力,需发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整合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与机器的多任务高效处理能力,实现人机协同的最佳表现。

可以看到,未来的学习者、劳动者或将成为“一个人+一支AI助手队伍”的组合,这时的普通劳动者更像是提供复杂、高端产品的“项目经理”。这对人的要求更高了,更加考验人的综合素养。因此在知识快速更新、技术频繁迭代的时代,学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得,也要不断提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成为具备智能时代胜任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中国新闻发布》记者/赵慧颖)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杂志2025年第4期(总第040期)新征程栏目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sLWv95Huj75e2K8QubO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