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26 13:33作者:解艳华来源:人民政协报点击量: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这是一次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
记者:如何看待在线教育的效果,这是否会成为未来教育或者未来学校的一种存在方式?
刘利民:在线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拥有无限未来。说起在线教育,不得不说这次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可能是全世界在线教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事件。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之举,这次“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引起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月19日的报道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临时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平台,在实践中检验近几十年来有关在线教学突破传统学校模式的许多理论,它将最大程度检验在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俄罗斯报》3月2日的报道称,“中国进行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这一景象史无前例。”
在特殊情况下面向全国亿万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检验;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进行通力合作,充分体现了我国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从实践来看,虽然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也有力支持了全国范围的“停课不停学”,成效巨大。
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意味着我国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革命性意义,最重要的是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学校教育从面授教学向大规模在线教学转型,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大检阅、课堂革命的大契机、在线教学的大培训、校际教研的大协同。
以前经常有教师反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足,这一次大的实践,“以战代学”“以战代训”,说其顶得上几年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都不为过,广大教师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在线教育这一方式,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进而推动中小学学习模式的“革命”。
对这一“空前”甚至“绝后”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反思,进而改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改变教育模式,将是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最大的价值体现。
记者:这种未来教育模式的普及对于教师素质甚至家庭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刘利民:特殊时期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既缺乏经验可供借鉴,也无现成的模式可沿用,对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场“大考”。
在线教育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量,资源、平台和工具的熟练应用对教师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从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是较大的挑战。例如,刚开始时有的教师上课忘记开麦克风,学生听了一堂“无声的课”;有的教师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平移到互联网上,从头讲到尾;还有的教师缺乏自信,直播授课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不变,教学要求刻板僵化。有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师培养培训环节加大针对性、实效性;有一些问题需要推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常态化教学;有一些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从供给侧为师生保障网络、资源和平台等条件,组织研究适合线上学习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还有些问题在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解决,很多教师不仅熟悉了平台和工具的应用,开展网上班级和课程管理,还适应了网络支持下的弹性教学,制定灵活的教学计划,开展务实的网络教研,实施多样的教学方法。
线上授课时,教师与学生被分割在不同空间,学生的适应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律性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网络课堂学习的效果越不理想。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到课,老师点名时还在睡觉;有的学生无法坚持看完直播,中途离开;还有的学生上课走神、睡觉等。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家长在家办公,同时还要陪同、督促孩子在线学习,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并在多个群内打卡,家长无形中扮演了班主任的角色。这都是特殊时期在线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长远看,现在学生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在线课程,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交流,在管理与疏导中逐步找到“平衡点”,逐步实现教师弹性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记者:在线教育是否弥合了城乡之间的“教育鸿沟”?
刘利民:教育不平衡在很多方面都有表现,譬如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方针举措去解决,目前仍存在较大城乡差异。在线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受到资金、技术、师资、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发展也不平衡。
正是因为有了发展,而且有的地方和学校发展的较快,也才产生了这种不平衡。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不平衡是必然会产生的,未来可以通过发展逐步解决,但不能因为担心出现不平衡而不去发展。在线教育不是教育不均衡最大的“鸿沟”,反而有助于改变教育不平衡问题,因为它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除了硬件设施导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还有哪些因素阻碍乡村教育普及在线教育?
刘利民:硬件设施确实是个问题。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最特殊的一点是学生完全居家学习。前些年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的重点在学校,很多原有的设施设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学生家庭网络条件、硬件设备差异较大,完全依靠互联网实施如此大规模在线教育并不现实。我们看到这次教育部门统筹利用网络和电视开展在线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增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解决了农村及边远贫困等无网络或网速慢地区学生学习问题。在线教育的途径是多元化的,广播也可以成为一种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渠道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关键是提供给学生这些多样性的选择。
除硬件外,网络运维能力局部不足,应用工具或平台功能不全,优质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不足,学生和家长适应性不足,实施过程弹性不足,网上教学互动不足、情感交流缺乏,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单一等,都会影响农村在线教育普及及其实施效果。
记者:对于未来教育方式的转变,您还有哪些期待?
刘利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传授和知识获取方式、教与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面向未来,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变革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尽快走在世界前列。
对此,我有几个期待:
一是期待提升信息化融合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立足于办好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着眼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统筹课程、教材、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管理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各项改革中有机融合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使技术与业务相辅相成,融合创新,实现“裂变”“质变”。推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变革,注重创设营造符合学生认知、激发学习兴趣、支撑知识建构过程、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是期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教学应用、平台开发、资源供给、建设运维、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和电教、教研、信息、中小学、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充满活力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格局。实现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教育服务监管制度,激发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及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自在动力。
三是期待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发展应用。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的要求早日落实,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四是期待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为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期望疫情过后,能进一步完善该平台,发挥集约效应,并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现实引领。期待平台在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基础上,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收集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向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性个性化学习,实现“因材施教”;通过与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对接,分别形成个人、班级、学校、区域学生网络学习绩效评估报告,实现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和区域、学校学业质量评价,为考试招生和改进教学提供支撑,进一步发挥信息化的“革命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