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伟华 等:抗"疫":北京数字学校的高质量在线教育供给

发布时间:2020-06-05 19:05作者:小编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点击量: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法,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北京数字学校主动承担起全市在线教育的责任,全力支持“学校不停课、教师不停教和学生不停学”。
 
疫情期间北京市在线教育的三段式发展
 
农历新年伊始,市教委就开始谋划疫情期间教育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线上教育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指南、心理防护指南》,将线上作为学校沟通家庭、指导学生的主要渠道,倡导“健康第一、面向全体、五育并举、分类指导、自主发展、家校协同”的理念,提倡科学学习。由市区教委、学校共同组织建设、合理筛选优质教育资源,指导学生锻炼生活技能、陶冶情操修养、增强自主能力。
 
北京市教委指出,2020年春季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整体,延期开学阶段和线上学科教学,以及中小学正式开学后共同组成本学期,将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建立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机制。在线教育经历三个阶段。
 
2月17日至4月12日,是疫情防控为主、学生居家自主学习的阶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管理,开展线上、线下自主学习,是以复习旧知识、开展实践活动为主的德、体、美、劳等选修内容的自主学习。
 
4月13日,进入疫情防控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阶段。开启全市中小学生线上学科教学,学校按照本学期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线上学科教学为主,集中时间完成学科课程教学任务。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提供“一课一包”,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各学科有明确的学习进度、学习要求,学科学习与德、体、美、劳等自主学习相结合,实现五育并举。
 
中小学正式开学后,将进入线下教学与线上课程共同服务学生的新阶段。从单纯线上教学回归到常态化教学,历经“网红主播”模式锻炼的教师们,如何利用互联网在校园内、教室里进行新的教学方式的创新,如何在常态化教学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下一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七有”“五性”要求高质量提供在线教育供给
 
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办实事、解民忧,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市紧紧围绕 “七有”要求做好民生工作,在满足市民群众“五性”需求上狠下功夫。北京数字学校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和北京教科院的指导下,在基教研中心、课程中心、德育中心和市教育新闻中心、市教育网络信息中心共同合作努力下,按照整体部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认真做好在线教育的谋划、实施、宣传、推广和社会回应等。“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从“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上优化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为“学有所教”做好基础工作。
 
1.以国家课程要求指导在线教育规划

疫情期间,通过北京数字学校“空中课堂” 的在线教育供给,面向中小学全学段、全年级、多学科、多途径提供服务。在市教委统筹、多部门共同协作下,一方面,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来组织实施在线教育活动。课程安排上做到三个整合:以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形式整合学科内容,突出基础、主干和核心课程内容,确保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打破爱国主义教育等专题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设置边界,整合不同课程类型;在综合实践、学科实践、劳动教育、德育活动、体育锻炼、艺术素养培育方面,跨学科整合内容。充分利用居家条件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以师生消费需求驱动在线教育供给

(1)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居家自主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更多体现了自主管理、自主选择。从2月16日至26日,北京数字学校网站总访问量为447.6万次,访客为96.6万人次,59.4万登录的北京市师生点播课程为238.6万次。从这阶段的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的实际需要、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期待。
从刚开始10天的在线课程点播数据来看, 在小学生中,各年级学习下学期数学课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英语、语文学科。在初中生中,学习物理、数学、生物下学期新课和上学期同步课进行复习的人数最多。高中生中,学习物理、数学和语文的相对较多。
从各栏目浏览量数据来看,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学科同步课程;其次是特级教师专题辅导课。从数据分析,家长,特别是小学家长希望学生居家通过在线学习可以预习和巩固学科的同步学习内容。
这些点播课程,以及一些在线课程学习行为、提问等数据,为后期课程的规划、供给学习资源的结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2)基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设计在线教育供给
①从教师和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供给结构。一是从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出发,为教师教学、学生在线学习预习、听课、巩固练习、复习等提供了结构化的资源。本次在线学科教学采用“一课一包”的形式,为教师提供教案、教学PPT,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作业、作业指导、复习、测验(小程序)等。二是从学生使用教材的群体出发,市级教研部门组织学科专家,提供不同版本教材的在线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使用教材版本的课程。三是从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出发,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比如30分钟的同步课、5分钟知识点微课、阶段复习课、特级教师专题复习等。
②优化在线教学资源供给内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分类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市级层面向全市中小学生保基本保覆盖。一是提供初三高三复习备考指导课330节。针对毕业年级学生需要,组织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录制提供课程,缓解学生疫情期间备考压力。二是提供北京数字学校历年录制课程1.7万节。包括各年级名师同步课程8000节、特级教师专题辅导课1000节、知识点微课7000节,供学生复习学科知识。素质教育课程1000节,覆盖经典阅读、科普科幻、传统文化、疫情防治与健康生活等领域。三是提供德育专题课程846节,包括结合疫情防控要求新录制的爱国主义、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课程46节,并配合提供北京数字学校原有德育专题课程800节,抓住契机挖掘德育空间。

3.以用户访问特征谋划在线教育服务保障

(1)用户访问呈现的三个特征
从北京数字学校访问数据统计分析,用户访问呈现以下特征。
一是用户访问呈现以周为单位循环波动。周一是每周的访问高峰,而后逐渐降低,周末达到最低谷,到下一个周一再迅速上升。
二是用户每天访问是上午多其他时间少。从每天访问量统计数据来看,学生普遍是从7:30开始陆续上网进行在线学习,但访问高峰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一样。
在自主学习阶段,自早晨7点以后,是不断上扬的过程,上午10点左右达到最高峰,下午2点再有一个小高峰,晚上8点左右出现一次上扬。
在全面在线学科教学阶段,自早晨7点以后,用户飙升,在上午9点,第一节课开始时间,达到最高峰,1个小时之后,迅速下降。
三是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移动化特点。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每节课平均点播时长为10.8分钟,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比例占到40.07%。这个学习时间和终端使用特征,体现了数字原住民的学生喜欢在互联网进行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短平快”学习的特点。
师生在线学习的上述特征,为大规模在线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很好的真实数据基础,从资源的准备、技术的储备、系统的规划、方案的优化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真实数据、运行模型和压力测试模型。
 
(2)北京数字学校网站采用“动静结合、双主并行”的运行模式
针对全市140多万中小学生、10多万教师大容量、高并发在线学习需求,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对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进行深度优化,对网站栏目进行分离,提升主站承载能力,扩容政务云虚拟服务器45台,互联网带宽扩展至5Gbps;将“空中课堂”静态化处理,利用互联网CDN技术对网站进行加速处理,协调政务云(北京移动)、北京云(歌华整合阿里云服务)共同保障,实施“双路并行、互为备份、随时切换”。提前组织三次大规模网络平台真实情境压力测试,力保运行平稳、顺畅。自2月17日延期开学以来至4月23日24:00,北京数字学校官网访问人数为915.6万人,浏览量6018.9万,点播学习1672.5万人次,学习时长4.1亿分钟。4月13日第一天全面启动在线教学当天,北京数字学校网站访问人数达到114.2万人。北京数字学校真正成为北京市中小学在线教学的主要平台。
 
(3)社会参与构建多元化在线教育平台,相互结合共同保障服务
 市教委与北京电视台、歌华有线合作推出电视“空中课堂”,在学习强国、腾讯、阿里(钉钉)、百度、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抖音)、快手、中文在线、一下科技等互联网平台建立课程点播专栏,向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途径,供自主选择使用。全面启动在线学科教学期间4月13日至4月21日17:00,通过北京数字学校官网访问人数为513.7万人,浏览量3411.8万,点播学习866.5万人次,学习时长2.34亿分钟。通过歌华有线点播学习768.45万人次,学习时长4136.7万分钟;其他12家互联网和运营商平台合计点播5418.4万人次。教育部门、学校教育内容和企业技术有效融合,为这次线上教育顺利推进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4.以“一校一策”和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实际获得

市级提供优质课程资源“一课一包”。市级课程资源采取“一课一包”的形式提供教案、 PPT、学习任务单、作业和作业指导等丰富的学习资料,在北京数字学校官网上提供下载。各区和学校可以直接安排学生观看,由教师辅导答疑;也可以作为示范课,用于区校开展教研。联合北京教育新闻中心提前通过“首都教育”公众号发布市级课程使用指南,将在线学科教学安排通过电视、电脑、移动终端等三种使用方法广而告之,让师生、家长一目了然,浏览量近100万次。
“首都教育”打造双“特”战“疫”专栏。北京市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团队随时在线,为中小学校、家长支招,提供在线学习、在线学科教学的方法指导,共同守护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因地制宜精准实施“一校一策”。指导学校和老师制定“一校一案”“一班一案”,将课程内容加以整合,帮助老师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构建科学、高效、简洁的课程体系,把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融合起来,保障线上学科教学的质量。学校主动与家长沟通,及时将线上学科教学相关政策要求、学习安排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传达到学生家长。班主任和教师提出在线学习要求,倡议学生与家长建立家庭学习公约,每天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班级管理小程序、北京数字学校网站等方式督促学生学习、在线答疑、批改作业等工作,当日事当日毕,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和实际获得。落实帮扶措施,绝大部分学校学生能够正常收看线上课程,71所学校的404名学生因设备、网络、身体等原因无法收看线上课程,学校均已及时采取帮扶措施,确保学生按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5.以混合式学习方式融合线上课程和线下教学

4月27日,高三复课,进入线下面对面授课和线上课程并行阶段。在学校课堂学习之余,一些教师会转变教学模式,适当将互联网教学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作业管理或者学习诊断等,一些学生会按照自己的需要继续线上学习。
 
市教委提出了“四个优化”,就是优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实施、优化教学研究指导、优化考试评价。统筹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兼顾学校统一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指导学校教师适应线上教学、在校教学和校外弹性教学不同环境特点,精确分析学情、合理把握教学内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做好教学实施。坚持学考一致,调整考试评价内容和方式。考试内容以基础、主干和核心知识为主,严控难度。
 
北京数字学校为了更好为教与学提供服务,为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云课堂”服务,微课平台、作业批阅与分析系统、在线答疑、知识图谱等系统和工具,支持学校教师做到线上线下教育优势互补、科学衔接、有序实施课程教学计划。
 
一是做好线上线下课程的规划,线上课程,构建起知识的架构,从整体上推进核心和基础知识,线下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学习来完成,更多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层次,有选择。
 
二是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将线上教学中需要深度学习的任务,以任务单的形式分配到具体的学习小组或个人,指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知识树、表格等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利于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进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动力。
 
三是数据分析跟踪学生深度学习。从学生的微课学习行为、学习任务单、作业、测验等数据中进行汇总,定位到知识点掌握,了解学生学习路径,精准分析问题,给予智能化的支持。
 
北京数字学校在线教育的未来展望
 
这次疫情期间,让每一位北京市在读学生的家长都关注到了北京数字学校,都在网站获得了“一课一包”,指导自己的孩子在家学习。北京数字学校也收到了一些家长、教师、记者、学生的来电、信息。一位初三家长在QQ中说:“我们孩子一直跟着数字学校老师视频课程在学习,老师讲得非常好,免费又优质。”一位教龄33年的小学老师,在微信交流中说:“没有疫情,估计这辈子都不会用网络平台;没有数字学校老师热情认真的精神,我也不会持续用。”一位记者家长说:“数字学校是家长信得过的平台,没有广告,没有乱七八糟的链接,能够让孩子们安全、免费在平台上进行学习。甚至某些课程收费,家长也愿意接受。”
面对用户们的期盼,迎着技术的不断更迭发展,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开放心态迅速学习、理解、合作,才能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做到 “三个转变”“两个提质”。
发展思想的转变:从我们自己建向政企合作、共同发展转变。最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站在我们服务对象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以开放的心态与社会、企业合作,以包容的形式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发展理念的转变:从资源建设转向促进人人成长。从数字校园、数字教室等互联网、物联网的建设,向教师装备、应用场景设计、师资信息素养培训等转变,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发展。大规模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行为库、学习路径,才能形成细颗粒度分类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个性化是共享发展理念,立德树人,促进人人成长,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教育初心。
发展模式的转变:从生产者推广模式转向消费者需求驱动模式。以消费者需求驱动在线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未来教育,哪些适合学生线下学习,哪些适合线上学习,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特性来提供学习课程、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交流平台。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型基础设施”概念,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我们要将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发展成为北京市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创新基础设施。
提高品质:主要是针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高标准、严要求、硬打磨。找顶尖的专家和团队、以最受欢迎的形式、以有效的方法、以成熟的技术来设计我们的产品,开发有“品质”的产品,塑造品牌效益。
提高素质:主要是针对我们的使用者,我们的课程、活动、资源,能够创新形式、内容和方法,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作者单位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推广中心   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

内容来源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20年第6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北京数字学校高质量提供在线教育供给》一文
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gD2QbLPFczklXHiFFFV6sg